“絲路海運”品牌規模不斷擴大
“絲路海運”是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推動海運服務從“有”到“優”的重要實踐,是福建率先提出和實踐的國家品牌。
“絲路海運”品牌和平臺成立于2018年12月,由中遠海運集團、福建港口集團共同倡議發起成立,以新設立的福建絲路海運運營有限公司作為秘書處開展工作。
“絲路海運”品牌自提出以來,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24年2月,“絲路海運”命名航線已達116條,通達43個國家131個港口,累計完成集裝箱吞吐量超1500萬標箱?!敖z路海運”聯盟成員已達300多家,為來自全球的港口、航運、貿易、物流、科研等企業和機構搭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平臺。
廈門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擴大‘絲路海運’品牌影響?!备=ㄊ∫殉晒εe辦五屆“絲路海運”國際合作論壇,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等部委,中遠海運、馬士基等重要航運企業,新加坡港、德國威廉港、比利時澤布呂赫港、韓國釜山港、菲律賓馬尼拉港、天津港、山東港口青島港、上海港、寧波舟山港、廣州港、北部灣港、廈門港、福州港等“海絲”沿線重要港口參加論壇,“絲路海運”品牌影響力顯著提升。
“絲路海運”港航貿一體化是指充分利用“絲路海運”品牌,促進港口、航運、貿易等要素高效協同,打造港航貿高效融合的共商共建共享平臺,提供高質量的海運服務,增強海運對供應鏈產業鏈的保障能力,提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供應鏈產業鏈韌性,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絲路海運”港航貿一體化發展是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的重要任務之一。從“一帶一路”的視角來看,“絲路海運”發展將迎來三大轉變:“絲路海運”服務貨類從以集裝箱為主向以集裝箱和大宗物資(糧、礦、油、氣)并重為主轉變,“絲路海運”支點港口以福建省港口及國內集裝箱樞紐港為核心向境內外集裝箱、大宗物資樞紐港口為核心轉變,“絲路海運”的服務理念從以提供高質量海運服務促進貿易便利化向促進“一帶一路”設施聯通、貿易暢通提升供應鏈產業鏈韌性轉變。
港航企業已成功實踐
我國港航企業在引領港航貿一體化方面已經進行了一些成功的實踐。招商局集團、中遠海運集團等航運央企已經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外港口布局的龍頭企業,以海外港口投資建設為抓手持續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走深走實,為促進港航貿一體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貨主背景的黃驊港,從神華時代的煤電路港航建設上已經形成事實上的港航貿一體化合作。上海港、山東港口煙臺港(簡稱“煙臺港”)等公共碼頭運營商,近幾年加大了與船公司的合作或自建船隊形成港航貿一體合作。
我國大宗物資運輸的港航貿一體化比較典型的案例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贏聯盟構建幾內亞鋁礬土全程供應鏈,另一個是中糧集團打造糧食全產業鏈。
我國鋁土礦資源匱乏,鋁資源對外依存度高達60%以上。幾內亞是世界第一大鋁土礦儲量國,在2014年之前,我國從幾內亞進口的鋁土礦微乎其微。
幾內亞鋁土礦作業現場。
2014年,煙臺港聯合魏橋集團、新加坡韋立集團、幾內亞UMS公司等“三國四方”組建“贏聯盟”,進入幾內亞鋁土礦儲量最豐富的博凱大區從事鋁土礦開發,以“采礦+港口+運輸”的全產業鏈模式,構建了以煙臺港為樞紐的從非洲幾內亞鋁土礦山到中國生產加工廠的鋁土礦全程物流供應鏈體系,確保鋁土礦從幾內亞博凱港—中國煙臺港全程運輸的穩定、可靠。
煙臺港鋁礬土全程物流供應鏈項目不僅提升了我國鋁土礦資源安全水平、實現鋁土礦原料平穩保供,也帶動了幾內亞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改善了幾內亞的外匯收支狀況。項目每年向當地政府繳納稅款超過1億美元,成為幾內亞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力引擎。
我國農產品結構性產需缺口大,進口量持續增長,大豆進口依存度已超85%,海運進口比例在90%以上。四大國際糧商美國ADM、美國邦基、美國嘉吉和法國路易達孚擅長進行全球化的產業鏈布局,控制著全世界80%的糧食交易量,甚至掌握了大豆等重點糧食品種的定價權。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是世界上稻谷和小麥等糧食的主產地,但沿線農業產區設施缺乏、投資不足,農業發展水平低下。
中糧集團在南美、黑海等糧食主產區和亞洲新興市場之間,不斷加大對港口、碼頭等物流設施和倉儲設施的建設。以投資巴西桑托斯港項目為例,2025年3月一期項目完工后,港口通過能力由350萬噸提高至850萬噸;2026年二期項目完工后,通過能力將提高至1400萬噸。
中糧集團自營一支約200艘船舶的現代化船隊,在全球糧食主產區和銷區之間建立了完善的物流體系,2022年中糧的海運業務自營運輸量超過5100萬噸。
同時,中糧集團與全球主要出口國供應商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全面覆蓋整條糧食供應鏈,促進農產品采購、儲存、加工、運輸和貿易環節上下游協同一體,不斷推動海內外資產整合優化。其在全球范圍內“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控制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
多方面入手加快一體化發展步伐
當前,世界經貿形勢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面臨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等全球性問題突出,原油、鐵礦石、糧食等物資供應鏈產業鏈韌性有待提升,對國際貿易規則和軟環境的話語權有限。
目前“絲路海運”聯盟合作形式較為松散,尚未建立核心價值創造和風險共擔收益共享機制,與地區經濟、產業發展的協同聯動效應較弱,對供應鏈產業鏈循環暢通的支撐引領作用還有待加強,按照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要求,“絲路海運”港航貿一體化發展機制亟需進一步完善和提升。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福州港集裝箱碼頭。
第一,完善“絲路海運”平臺建設。
發展壯大“絲路海運”聯盟。在航運企業、港口企業的現有聯盟成員基礎上,吸納進出口貨主、船舶裝備制造、重化工業等上下游實體經濟企業和金融保險、救助打撈等支持保障系統加入聯盟,促進有關采購方、供應商、海運企業三方接入統一的交易信息平臺,加強信息交互和業務合作,共同推進“絲路海運”港航貿一體化發展。
加強“絲路海運”運營實體的培育。強化“絲路海運”港航貿一體化的整體設計,實現“絲路海運”實體化運營,探索將絲路海運平臺公司建設成為絲路海運港航貿一體化的投資平臺,實現補鏈強鏈多方共贏的投資模式。
建立“絲路海運”港航貿監測體系。推動建立由“絲路海運”聯盟牽頭,科研智庫平臺承接,重點企業參與的“絲路海運”動態監測系統,在掌握“一帶一路”沿線船舶運力、承運比重、流量流向等信息的基礎上,重點分析“絲路海運”全程供應鏈運輸以及對貨物貿易、服務貿易貢獻的相關數據,并依托監測數據,從產業和供應鏈的角度出發編制高質量的“一帶一路”港航貿指數,精準定位絲路上有關國家的生產和貿易合作機遇,為政府和企業決策提供支撐。
第二,構建“絲路海運+”產業生態圈。
通過服務提升和創新,積極促進貿易模式轉變。借助“絲路海運”平臺推動航運物流服務標準創新、技術創新、金融創新,培育航運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打造良性的港航貿產業生態系統,從而促進進出口企業和海運企業簽訂長期運輸協議,加強原油、煤炭、鐵礦石、糧食等物資國際運輸合作,推動進口企業利用交易規模優勢,保障海上運輸責任和權益,實現雙贏局面。
探索建立“絲路海運”港航貿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推動“絲路海運”聯盟內以資本為紐帶進行縱向一體化,加強貨主企業、商貿企業和港航企業資本層面的合作,規避不完全合約和資產專用性提高導致的道德風險,構建全產業鏈模式,充分保障參與各方的權益以及粘性,促使產業鏈各方在創新中風險共擔、互利共贏,提高供應鏈控制能力、海運權益和創新服務資源掌控。
推動核心企業在“絲路海運”港航貿一體化生態系統中發揮主導作用。大型港航企業樹立核心企業意識,通過市場機制參與重大海運戰略、重大海運項目和重大科技研發,促進政策符合海運發展規律和發展趨勢;引領港航貿一體化商業模式創新,控制和降低港航貿生態系統商業風險和交易成本,通過“絲路海運”平臺打造可信賴的交易環境,提升商業效率;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樹立企業和行業良好形象,以促進港航需求方和供給方的合作。
第三,推動建立港航貿一體化協同推進機制。建立由國家部委、重點企業、智庫機構組成的“絲路海運”港航貿一體化推進機制,指導、協調大宗物資港航貿一體化協同,提升大宗物流供應鏈產業鏈韌性;指導、協調“一帶一路”港口、物流基礎設施投資運營,研究編制相關規劃和建設實施方案,明確港口建設的重點區域、重點項目、推進路徑、保障措施和實施計劃,提升“一帶一路”港航基礎設施保障能力;指導“絲路海運”國際合作論壇舉辦,提升“絲路海運”品牌影響力。
第四,探索打造“絲路海運”港航貿一體化的大通道。從保障“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供應鏈產業鏈安全、提升供應鏈產業鏈韌性的視角,統籌陸上通道和海上通道,論證構建“絲路海運”港航貿一體化的大通道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實施路徑,包括南美糧食進口通道,南美、澳洲鐵礦石進口通道,中東、俄羅斯油氣運輸通道等,通過構建大通道促進設施聯通、貿易暢通。
(作者單位: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發展中心) 分享是一種美徳,您的轉發信息有可能幫到其他需要的人,你們的支持是我們前進的動力!中國船貨網-船貨之家www.zgrunyuan.com 微信公眾號:chuanhuow666 客服微信:729731509